年末小统计(1)

这个标题写了(1)表示这是一个系列。但是,我不知道这个系列一共是多少篇…鉴于我的统计结果,全系列只有这一片也不是不可能。 囧

2008年眼看就要结束了,刚才好好看了一下Blog的后台,发现这一年我写Blog的频率明显下降了。全年写了248篇,平均每天才0.68篇,1篇都不到。这中间还有很多是Del.icio.us的每日链接 :-(

看看下面的图就知道,其实在本年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是可以保持每天1篇的频率的,但是到了下半年。这个下降的斜率是非常之大…到了2008年的10月份居然只有两篇!而且还是Del.icio.us的链接,实在是令人发指啊。

而与2007同期相比,这个差距就明显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 或许我会在本系列的第二篇中分析一下 :-)

那些浏览器教我的事

金融风暴,很多人都变得爱看经济新闻起来。不过在看到这样的句子的时候,应该还是会有些头疼的吧“虽然香港金融管理局(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上周已追随Fed降息100个基点,
使隔夜贴现窗口利率降至0.5%,香港的主要银行却未对利率作出相应调整。”

虽然三表说“关掉你那个破浏览器”,浏览器有时候在帮助解释这样的名词的时候还是有用的哦 :-)

到底什么是隔夜贴现窗口利率? 按照我的理解,这个是由2个名词组成, 贴现窗口和贴现利率。

贴现窗口,也就是”Discount window”这个想必没有谁会认为是真正的一个服务窗口才对吧。在Wikipeida上对贴现窗口是这么解释的:

The discount window is an instrument of monetary policy (usually controlled by central banks) that allows eligible institutions to borrow money from the central bank, usually on a short-term basis, to meet temporary shortages of liquidity caused by internal or external disruptions. The term originated with the practice of sending a bank representative to a reserve bank teller window when a bank needed to borrow money.[1]

好了,现在明白了。贴现窗口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货币政策的一种机制,它使得某些金融机构(经过审核的? :) )可以向中央银行借钱。当然,这种借款主要还是短期的,用来应对由于内部或者外部原因引起的流动资金缺口的。关于这个“窗口”的来源是因为最早的时候如果银行需要向央行(美联储)借钱的话,就派一个银行代表到央行的出纳窗口去告诉央行。所以,这就叫贴现窗口了。

那么“隔夜贴现窗口”呢? 在这里这个“隔夜”从字面解释是银行前一天问央行借了钱,第二天就得归还了,这个在上面已经讲到贴现窗口的借款是短期的。所以,因为短期,比如1天,1周这样,也都统称为隔夜了。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后,2007年8月17日,美联储吧这个借款的期限延长到了30天;在2008年3月16日,更是进一步延长到了90天!

贴现利率,也就是“Discount Rate” 这个,应该就很好理解了吧。银行向央行贴现借款的利率就是贴现利率了。他又被称为“基准利率”而区别于央行公布的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

解释到这里,我想基本上已经可以清楚地知道“隔夜贴现窗口利率”的概念了吧 :-) 不过,由此引出的名词似乎又出现了…用名词来解释名词果然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烂片

我是冲着海报上大大的”Keanu Reeves”去BT上找这部片子的。在看到这部电影的截图之后,发现里面居然还有”T-Bag”心中不禁暗爽,觉得这次是捡到宝了。

按奈着激动的心情,等到下载完成之后毫不犹豫地关闭了正在播放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这是另外一部非常操蛋的片子,以后再来细数它的罪孽)兴冲冲地看上了“地球停转之日”。

如果说刚开头时出现的那个诡异的外星飞船让我神往外,接下来基努李维斯出场之后电影就开始变得有些看不下去了。整部电影中,基努李维斯的脸像是石化了一样,只有一种表情!这哪是外星人呀,简直就是机器人么。威尔史密斯的儿子“Jaden Smith”演女主角的儿子,一个爱好武力的孩子,和以往电影中孩子总是欢迎外星人的先锋这个形象截然相反。看来“魔兽”对孩子性格的改变巨大呀(魔兽的粉丝不要拍我)。女主角“Jennifer Conernelly” 算是比较正常的角色了,但是那段”We can change…”的台词,是在向奥巴马献礼吗?唯一让我欣慰的是T-Bag :-) 果然还是巨帅无比。

  • 既然70年前就已经派了外星人来到地球,为什么在开头的时候还要再派飞船来取人类的DNA?
  • 为什么国防部长突然之间就变成了“信访局长”? 这个工作不是国务卿比较适合些么?
  • 为什么之前说的“We can change…”都没有用,里维斯突然之间就转变了态度?
  • 还有那个老卧底,明明已经爱上了人类,却还是觉得要毁灭它,真是纠结啊。

最后,我还是想引用一个在IMDB上的评论来表示我对这种翻拍片的立场“This movie stinks on ice. I’m not a huge fan of the original but at least that had a story and decent acting.”

连雪都被“山寨”了

2008年12月22日。今天早上一出门,发现小区的车子上有一些不知道是雪还是霜的东西。听到小朋友激动的喊:“下雪啦”。心里想,嘿,怎么又下雪了,可是这真的是雪吗?

坐在86路上,看窗外的天气,突然发现有些白白的东西飘落下来。比柳絮小,比灰尘却绝对要大的多了。于是,杭州真的下雪了吗?得到@xupromise,@telefan的回答,同时,@feelinglucky 也说下雪了。看来这次不是我眼花,真的是下雪了。

在温暖的办公室里,@raenoll同学给了我一个新的之前不认识的汉字“霰”(xian,第四声)据说,昨天晚上,今天早上下的不是雪,是霰。这个霰到底是什么? 有记者给了很好的比喻“山寨版的雪“。

在Wikipedia得到的资料显示:

因气候变暖使得地面温度比较高,水汽与高空空气对流凝结成松散的固体,然后降至地面所形成。呈现为一种白色不透明,近似球形圆锥形直径约2到5毫米,结构与相似之所构成之降,霰质软易碎。常发生在摄氏0度,也可能存在摄氏-40度附近的温度,而且属于未结冻的状态,霰通常于下前或下时出现。在航空例行天气报告中的代号为GS[1][2]

看起来,雪和霰的区别在于霰比较松软。那么,从前我们称呼的“雪粒子”“雪卜子”是不是霰呢? 我觉得不是,用到“子”这个词的,我总觉得是比较坚实的物体,所以和质地松软不匹配。倒是在下鹅毛大雪之前的那些个小雪,有可能是“霰”吧。

Rails升级到2.2.2之后支持本地化的一个小BUG

家里的电脑上,Rails环境升级到了2.2.2。发现这个版本的Rails内置了i18n的支持。很开心,因为可以摆脱”1 day ago” 这种信息了(当然,之前可以通过安装别的插件或者Gem来解决,但是这次是内置的诶。)

决定在现在练手的项目上实践一把。找到”locales”的文件夹,里面有一个en.yml文件(dammy),通过文件中的提示,可以去下载其他语言的yml。把zh-CN.yml添加到 locales 文件夹之后,就是去enviroment.rb修改设置了。

有两行被注释掉的语句

# config.i18n.load_path << Dir[Rails.root.join(‘my’, ‘locales’, ‘*.{rb,yml}’)]
# config.i18n.default_locale = :de

解除这两句的注释,把默认的 :de 改成 :’zh-CN’  当然,这里要注意这个引号同学。信心满满地认为已经没有问题了。可是,一运行却发现报错,没法把时间转化成String。我蒙了,在Rails社区提问没有人理(估计是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只好自己在Google上找答案。终于让我发现了这个页面,似乎是说在config.i18n.load_path << Dir[Rails.root.join(‘my’, ‘locales’, ‘*.{rb,yml}’)]这句中的 <<符号应该换成 =号就对了。马上着手修改,发现在”show”的时候没有问题了,在”new”的时候继续失败…

很挫折,在看了上面提到页面的评论,发现新的enviroment.rb已经修正了这个问题,再对比新的enviroment.rb才发现<<符号应该改成 +=才对。

现在,已经可以正常地显示中文的时间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要是我第一想到的是Google的话,解决这个问题就用不了2天时间了。等待是没有结果的,Just Do IT :-)

太空船能飞多高?

英国学生实现玩具熊“太空漫步”,最早看到这条新闻是在CNbeta上。当时只是觉得好玩,没有想太多。毕竟人家在“太空漫步”几个字上打了引号。

在阅读正文的时候,我注意到了文章中提到的高度是“离地30公里”,使用的器材是“氦气球”。有一句评论是这么说的“这也是人类首次将玩具送到太空船才能抵达的高度。 ” 正是这句话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到底,多高才是太空船才能到达的高度? 为了确定这篇文章的真实性,我找到了cnBeta标称的新闻来源“中国新闻评论”,在那里的标题和cnBeta的略有不同“玩具熊乘氦氣球上“太空漫步” 安全返回”,果然那句评论还是存在的。

中評社北京12月6日電/英國不是太空的霸主,但是日前英國的幾名學生卻將四只毛茸茸的泰迪熊送到了距離地面三十公里的高度,上演了玩具宇航員“太空行走”的一幕。這也是人類首次將玩具送到太空船才能抵達的高度。

我又在网上找到了英国每日邮报对这件事情的报道“Out of this world: British teddy bears strapped to helium weather balloon reach the edge of space” 他们的标题我相信更贴近我的理解,这几只泰迪是被氦气球送到了太空的边缘。我阅读了整片文章,没有一句提到这是“人类首次将玩具送到太空船才能抵达的高度”;很奇怪为什么这么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都没有被记录下来呢? 我其他找到的英语信息都是一些Blog,来源差不多都是每日邮报,当然他们也没有提到那个“太空船才能抵达的高度”。

那么,中国新闻评论是怎么得到这个数据的呢?

我在Wikipedia上寻找答案,在高空气球(High_altitude_balloon)的条目下,找到这段解释:

High altitude balloons are unmanned balloons, usually filled with helium, that are released into the upper atmosphere, generally reaching between 60,000 and 120,000 feet (18,000 – 36,500m).

当然,顺藤摸瓜地我们可以知道地球大气层(Earth’s atmosphere)的知识,在离地表6-20km的地方叫“Troposphere”(对流层?)再往上直到50km的地方就叫做”Stratosphere“(平流层)因为这次的气球高度大概在30km左右,所以它应该是位于平流层。

Stratosphere: From the Latin word “stratus” meaning a spreading out. The stratosphere extends from the troposphere’s 7 to 17 km (23,000 – 60,000 ft) range to about 50 km (160,000 ft). Temperature increases with height. The stratosphere contains the ozone layer, the part of the Earth’s atmosphere which contains relativel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ozone. “Relatively high” means a few parts per million—much higher than the concentrations in the lower atmosphere but still small compared to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atmosphere. It is mainly located in the lower portion of the stratosphere from approximately 15 to 35 km (50,000 – 115,000 ft) above Earth’s surface, though the thickness varies seasonally and geographically.

相信中学地理的时候都应该有提到过,大部分的商业客机都是行驶在这个平流层的(大约在10km左右的高度)。这次的气球飞的比商业客机高些,可是却还远远没有到达平流层的上沿。连中间层(Mesosphere)都没有到,更不用说热成层(Thermosphere)了。热成层的介绍中有这么一句: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has a stable orbit with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thermosphere, between 320 and 380 kilometers. The auroras also occur in the thermosphere.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国际空间站是运行在热成层的顶部大约在320km和380km之间。

现在我们知道了,所谓的”太空飞船才能到达的高度“应该是”比一般商业客机到达的高度再高些的高度“,在这个高度,除太空飞船外还是有其他飞行器可以达到的。

写完这些,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每日邮报的配图了。在每日邮报的文章中有4张配图,在我肉眼看来应该是两张图片经过处理之后变成了另外两张。不过我没有在正文中看到说明,或许这就是给别人造成困扰觉得这个30km已经是”太空飞船才能抵达的高度“的原因之一吧。

附上提到的4张图片:

screenshot.1228715748

screenshot.1228715720

screenshot.1228715735

screenshot.1228715707